01
芡实又叫鸡头米
芡实属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全株有刺,叶圆盾形,浮于水面,夏季开花,花单生,带紫色,浆果为海绵质,种子称芡实。每年六七月间是芡实开花的时候,八九月份成熟。
成熟的芡实不像莲花是一个莲台的模样,而是像一个鸡头,尖尖的喙,又布满了刺猬般的硬刺。所以,芡实又叫鸡头米、鸡头果、鸡头苞、鸡头莲、刺莲藕、肇实等。与菱角、莲藕、荸荠并列为四大水生蔬果。分布于温带和亚热带,我国各地均产。
芡实有南芡、北芡之分。南芡主要产于湖南、广东、皖南以及苏南一带地区;北芡又称池芡,主产于山东、皖北及苏北一带,质地略次于南芡。“一塘蒲过一塘莲,荇叶菱丝满稻田。最是江南秋八月,鸡头米实蚌珠圆。”
清代郑板桥曾有《咏鸡头米》诗描写芡实的形态。芡实多生长在静止的水塘中,对水质要求很高,虽是平静的水面,但必须有活水流动,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芡实才能长得旺盛。它的叶子就像一个绿色大圆盘盖在池塘水面上,伸出水面的鸡头开出紫色的花。
芡实外壳坚硬,紫青色,胚乳呈现出白色粉质。一个壳内往往有几十颗、上百颗芡实米。其形如莲心,但小如豌豆,浑圆,坚硬。每粒鸡头米都是人工一粒粒剥出来的,据说,熟练的采摘工人一天也只能采摘几斤。
旧时,芡实因产量不多,价格昂贵,一般百姓难以享用,多为达官贵人享用或上贡。
02
苏东坡与芡实
说到芡实,不得不提到苏东坡。苏东坡是宋代伟大的文学家、书画家,同时又是一位养生学家,给我们留下了《苏沈良方》《东坡养生集》等医学、养生学书籍。
在他的养生之道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日日含服芡实。他储存有许多上好的芡实,每当闲暇之时,常取刚煮熟的芡实数粒,放入口中缓缓地含,直至满口唾津,再鼓漱几遍,然后徐徐咽下。每天含服30粒左右,天天如此,成为习惯。
据说苏东坡还极喜爱吃用芡实煮成的“鸡头粥”,并称之“粥既快养,粥后一觉,妙不可言也”。苏东坡一生历尽坎坷,尽管有才华,却一生不得志。在宋神宗时被贬谪黄州,在宋哲宗时又被贬谪惠州。
然而,苏东坡用他创造的养生方法,保持了身心健康,以充沛的精力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他享年64岁,这在当时已远远超过了一般人的平均寿命。
03
营养丰富的芡实
近年来药理学家对芡实进行研究,发现其含有大量对人体极为有益的成分。其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约为75.4%,可为人体提供热能,而脂肪只含0.2%,还含有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蛋白质、钙、磷、铁、核黄素和抗坏血酸、粗纤维、胡萝卜素等。
营养丰富的芡实可以加强小肠吸收功能,提高尿木糖排泄率,增加血清胡萝卜素浓度。实验证明,血清胡萝卜素水平的提高,可使肺癌、胃癌的发病几率下降,大大减少癌症发生的机会。
04
“水中人参”宜平补
民间许多老人都知道,当腹泻拉肚子久了,可以用芡实煮粥辅助治疗。芡实是广受人们喜爱的补品,也是治病的良药。比起莲子,同为水生植物果实的芡实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似乎要“低调”许多,其实,芡实一直被称作是“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平补”佳品。
中医认为芡实性平,味甘、涩,无毒。入脾、肾、胃经,具有滋补强壮、补中益气、开胃进食、补脾止泻、益肾固精、祛湿止带、助气培元的功能,被称为“水中人参”。
养生学家称芡实“抗衰延年,最益脾胃”,古药书中说它是“婴儿食之不老,老人食之延年”的粮菜佳品。在补中益气方面,芡实与莲子有些相似,但芡实的收敛镇静作用更强,除了滋养强壮外,还适用于慢性泄泻和小便频数等治疗。
05
补肾治遗的食疗首选
中医认为,芡实主要的功用是补脾止泻,固肾涩精。由于味甘,方能补脾;由于味涩,才能固肾,故能闭气,而使遗精、小便不禁皆愈。它的这种功用与山药相似,然而山药之阴,有过于芡实;而芡实之涩,又有甚于山药。
清代医家陈士择说:“芡实止腰膝疼痛,令耳目聪明,久食延龄益寿,视之若平常,用之大有利益,芡实不但止精,而亦能生精也,去脾胃中之湿痰,即生肾中之真水。”芡实若能与山药同舟共济,那补益的效果就更佳了。
《本草纲目》记载“芡实治遗精”的方法是用60克南芡、15克北芡同煮烂。此外,常吃芡实对老年人的尿频症有助益。芡实健脾益肾、容易消化吸收的特性也特别适合中老年朋友,对于某些老年人常见的疾病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芡实分生用和炒用两种。生芡实以补肾为主,而炒芡实以健脾开胃为主。炒芡实因炒制时要加麦麸,并掌握一定的火候,家庭制作不方便,可在药店买到。
另外,亦有将芡实炒焦使用的,主要以补脾止泻为主。而对于脾胃虚弱引起的经常性腹泻,可用芡实散30克,加白糖适量调匀,加水煮成糊状服食,每天3次,连服10天。
若用芡实与瘦肉同炖,对解除神经痛、头痛、关节痛、腰腿痛等虚弱症状,有不小的益处。芡实与鱼头同食,有健脑效能,可以治疗神经衰弱。
06
芡实好,也别“补”太多
芡实最适宜白带多、肾亏腰酸背痛的妇女、体虚尿多的儿童、小便频数的老人、遗精早泄者、慢性腹泻者、慢性肠炎者,但因其有较强的固涩收敛作用,便秘、尿赤者及妇女产后皆不宜食。普通人也应注意,芡实虽有营养,但不易消化。
无论是生食还是熟食,一次都忌食之过多,更不适合把它当主粮吃——“生食过多,动风冷气;熟食过多,不益脾胃;兼难消化,小儿多食,令不长。”平时有腹胀症状的人更应忌食,婴儿也不宜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