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宜选食羊肉等温肾壮阳、产热量高的食物,对素体虚寒者尤其有益。
还可进食具有补肾益肾功能的食品,如核桃、板栗、桂圆等。黑色食品如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乌骨鸡等能入肾强肾。
若将上述食品放入粥中煮食,既可祛寒,又可补养,还能疗疾。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年龄有别,在食补中也有宜有忌,应灵活掌握。
如肾阳亏虚者,可多食羊肉等具有温补肾阳的功效的食物;
对于肾之阴精渐衰的中老年人,冬天可食鳖、龟、枸杞、山药、木耳等护阴之品。
冬令饮食不可过咸,因咸味入肾,会致肾水更寒,有扰心阳。另切忌寒凉食品,以免“雪上加霜”,伤阳气。
立冬时节正处在秋冬交替时期,此时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起居作息也要作相应调整,应当适当增加睡眠时间,早睡晚起。
早睡可养人体阳气,迟起能养人体阴气,但晚起并非赖床不起,而以太阳升起的时间为度。
适当运动锻炼可以振奋阳气,增强御寒能力。同时衣着厚薄要合适,以防寒保暖。
冷面,即用20℃左右的冷水洗脸,可提神醒脑,使大脑兴奋,还可以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温齿,即用35℃左右的温水刷牙和漱口。中医认为“齿为肾之余”,保护好牙齿就是保护好肾。
热足,即临睡前用45℃~50℃的热水洗脚泡脚。常言道“寒从脚下起”,指双足供血不足,热量较少,保温力差。
所以,每晚应坚持用热水泡脚,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增强防病能力。
肾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肾虚,则正气虚,邪气盛。因此,扶养正气,贵在温补脾肾。
中医认为,温补莫过于艾灸,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防病保健等功效。
灸法补肾阳,最重要的穴位就是关元、涌泉和肾俞等穴,每日灸30~60分钟。
关元穴:在脐下四横指处,灸关元穴可以治疗一切阳虚、气虚证。
涌泉穴:是人体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为肾经首穴。
涌泉穴在人体养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个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灸肾俞穴,有增加肾脏的血流量,改善肾脏功能等作用,达到祛除病痛、养生健体的目的。
还可以灸气海、太溪、太冲等具有补肾功效的穴位。
中医认为,肾主藏精,开窍于耳,肾气通于耳。经常按摩耳部,可以达到固肾养肾的目的。
做法:分别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从上至下在耳朵两侧进行按压,若有痛处,可增加按压时间;然后,两食指伸直,用力适度,分别插入两耳孔,旋转180°,反复3次后拔出,连续6次,可达补肾、聪耳、健脑之功。
揉丹田:位于肚脐下1.5寸处。将手搓热,用右手在该处旋转按摩50次。能健肾固精,改善胃肠功能。
按肾俞:此法也叫搓腰法。两手搓热后用手掌上下来回按摩50次,两侧交替进行,可治肾虚腰痛。
摩涌泉:足心处的涌泉穴是肾经的起点,为足少阴肾经之首穴。
用右手中间三指按摩左足心,左手三指按摩右足心,两侧交替进行,各按摩50次,按摩到足心发热为止,对心悸失眠、双足疲软无力等效果良好。
冬季养生进补须以中医“虚则补之”为原则,具体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相关补益药物,不可擅自做主,以免出现药不对症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