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命门是什么门?简单说就是生命之火出入的门。这样说大家可能觉得有点玄】乎,不过你看它的位置就会发现,生命之门绝对实至名归。
肾主水,肾阴藏在两肾之中,而肾阴需要肾阳的温熏才流动,肾阳其实就是命火,它是藏在命门之中的,命门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命门在是肾阳藏身的地方,也就是命门之火所在地。如果火力不足的话,就不能推动肾水的运行,肾水就不能上行,滞留在那里,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腰膝酸软,浮肿,男性阳痿,女性宫寒不孕等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肾阳虚,这时候就需要温肾补阳。
反过来,如果肾阴不足,肾阳过旺,也就是水不制火,火势过大的话,就会导致津液缺乏,干涸枯燥。男性会出现遗精的症状,而女性很可能月经量剧减甚至闭经等,这就是肾阴虚,需要滋阴。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六味地黄丸就是滋阴的,它可以补充肾阴的不足。
但是肾阳虚就不能用六味地黄丸了。本身命门之火就不够了,还使劲地往里“加水”,只会使水滞留更多,使身体的负担更重。所以,我们在用药的时候一定要分清楚,不能随便乱用。
命门火衰,阳气虚弱,心失温养,心神无力振奋,故精神萎靡不振;阳气虚弱,气血运行无力,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晄白;若肾阳极度虚衰,浊阴弥漫肌肤,则见面色黧黑无泽;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肌肤,故畏寒肢冷;

现代人肾阳虚远远多于肾阴虚。所以,加大命门之火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我们有什么办法来加大火力呢?年纪比较大的灸友都知道,过去用煤炉烧水,一把火在下面慢慢地烧着,需要有人在下面的风口处轻轻煽风,这样火势慢慢加大,壶里的水很快就沸腾了。
所以呢,要加大命门之火,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对着背后命门穴处“煽风点火”。对于命门来说,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附子灸艾灸:取一定量的附子,切成细末,用黄酒调成大概0.4厘米厚的饼,中间用针刺出一些小孔,然后放在穴位上,用艾炷来灸,每次灸3~5分钟,每个月灸一次就可以了。
这样的做法可以缓解很多阳虚的症状,比如女性手脚冰凉、老年人关节怕冷、男性尿频尿急等等。平时稍微感到有些不舒服,但没有特定症状的人,也可以时常用手掌心去按摩命门,按摩到发热即可。因为手掌心的劳宫穴是火穴,可以添加命门之火,壮大生命的火力!
温补肾阳,暖宫备孕,艾灸取穴:命门、肾俞、八髎、中脘、关元、归来、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等。分成两组轮流施灸,温和灸肢体每穴15-20分钟,躯干每穴30-40分钟,一个礼拜内休息1-3天,如果方便可以采用隔姜灸,宫寒特别严重的灸友还可以用隔附子饼灸。

命门在背后正中线,也就是腰部的两肾之间,与肚脐眼平行对应的位置,从肚脐眼穿透到后腰的那个位置就是命门,如下图↓↓↓

命,指生命。门,指门户。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两肾俞之间,当肾间动气处,为元气之根本,生命之门户。故名。
中医认为,命门属督脉,位于腰部,腰为肾之府,且督脉起于胞中,贯脊属肾,故本穴可治疗腰骶 痛及肾阳虚衰之下肢痿痹,遗精阳痿,月经不调诸疾,出《针灸甲乙经》。
命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弓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二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一腰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一腰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命门配肾俞、委中,可温经散寒、通经活络,主治寒湿性腰痛、腿痛;
配肾俞、环跳、足三里,可通经散寒、行气止痛,主治下肢痿痹;
配合谷、三阴交,可益气和血、调经止痛,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带下诸疾。

四逆汤出自《伤寒论》,为少阴病主方,由附子、干姜、炙甘草组成。其组成药对贯穿于少阴病始终,四逆汤的主要功效为回阳救逆。《伤寒论》原文:治下利清谷,三阴厥逆恶寒,脉沉微者。笔者多年喜用此方,屡起沉疴,对凡是阳虚引起的汗出恶寒、头冷痛、腹痛、水肿、手足冰凉、下利清水、完谷不化、背凉如水、畏寒倦卧、夜尿频多等用四逆汤加减,均获良效。
温中散寒四逆汤,附子甘草与干姜,脉微欲绝可复元,四肢厥逆可回阳。
四逆汤为回阳救逆之代表方剂。凡属阴盛阳衰或阳气将亡而见吐利、脉微肢厥之证,均属本方的适应范围。因该方治四肢厥逆为其特长,故有“四逆”之称。曾有人对四逆汤之名作这样的解释:“四逆者,四肢逆而不温也……此汤中发阳气,却散阴寒,温经暖肌,是以四逆名之。”足可见仲景立方名之中寓治厥之义。
方中附子大辛大热,为回阳祛寒要药,其力迅速,走而不守,为主药;干姜温中补阳,既能助附子破阴回阳,又能挟制其走散,减低其毒性,为辅药;甘草益气温中,既助干姜、附子回阳,又可缓和二者之燥烈,为佐药。三药协同,共奏回阳救逆,温里祛寒之功。
加减在本方的基础上,加人参,名四逆加人参汤,具有回阳救逆,益气生津的功效;在本方的基础上,加人参、茯苓,名茯苓四逆汤,能宁心安神,健脾利湿,共成回阳益阴,化气利水之剂;在本方的基础上去甘草加葱白,名白通汤,是为少阴虚寒严重,阳气下脱而下利者而设。如下利甚,四肢独厥逆,脉微欲绝,倍用干姜,加强温中之力,名通脉四逆汤;如阳亡正虚、烦躁之证,可重用附子、人参以温阳固本;久利不止,虚寒滑脱,可加赤石脂以固涩;癫狂后期,病情虚寒,可用龙骨、牡蛎以潜阳敛神;虚寒眼疾,血不充目,可加芍药、何首乌以补血疏肝;若外感久治不愈,阳弱正虚,可加柴胡。
1 辨证要准。凡一切阳虚俱可应用,不囿于少阴病,太阴或太阳病亦可根据实际情况运用,不必定要等到“脉微细、但欲寐也”,譬如太阳病发汗引起的冷汗淋漓,一身疼痛,太阴病自利不渴,腹满不食,腹部喜温喜按等。
2 剂量要大。剂量太小则达不到治疗效果。犹如战场用兵,寡不敌众,笔者用熟附子轻则30g,重则100g,干姜轻则20g,重则30~50g,从未发生不良反应。笔者认为对一些急症、痛症剂量要大,如大汗淋漓后四肢发冷,屈伸不利,腹痛所伴发的冷汗大出,但对一些慢性的阳虚证剂量要小些为宜。
3 随症加减。方以药成,药味加减变化直接影响所治病证的主次轻重,所谓“泥其法而不泥其方”,如寒湿困脾可去甘草之壅滞,加半夏、白术燥湿健脾,伴腹痛者加芍药缓急止痛,下利日久加赤石脂涩肠,兼外感风寒加桂枝、羌活解表散寒,呕吐者加半夏、生姜化饮止呕……。
买艾灸产品到家家灼艾,不忽悠,不夸大,货真价实,陈年艾条,艾绒,艾柱,艾灸发热贴,艾艾贴,坐灸等产品齐全,可以加微信18838930832到朋友圈看看,厂家直销,定制贴牌,如果您是店面,养生馆,个人用量大,还可以优惠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