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摘自国家正规医学图书、杂志、报刊等,文底有具体来源出处。文章标题为原标题、文中内容提取。无丝毫夸大、诱惑、违背客观事实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无丝毫恶意煽动、混淆、误导用户等内容。一切均为原文展现,追求真实、可靠、权威。可根据来源出处去查原文件,看是否一致。
阴虚火旺型顽固胃脘痛症状:胃脘隐痛不适,作胀,嗳气,泛酸,形体消瘦,头昏乏力,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不泽,纳差,嘈杂易饥,渴不欲饮(或口渴欲饮),五心烦热,心悸气短,寐差梦多,畏寒肢冷(冬季尤甚),舌质红而干,舌苔黄腻,或光或剥,脉细数等。治疗原则:养胃阴,清虚火,止疼痛。兼以益气健脾、清热化湿、疏肝养肝、助阳祛风、消食导滞等。治疗方药:补肾止痛丸。
1.方药来源:自拟。
2.组成与功效:乌梅40克,白人参、党参、生黄芪、苍术、白术、茯苓、生山药、生薏苡仁、扁豆、黄精、枸杞子、生地黄、熟地黄、旱莲草、阿胶、女贞子、酸枣仁、五味子、山茱萸、柴胡、枳壳、白芍药、当归、黄芩、黄柏、半枝莲、骨碎补、补骨脂、炒山楂、神曲各20克,防风10克。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功能:补肾阴,清虚火。兼以益气健脾、清化湿热、养肝敛肝、消导、祛风等。
3.用量与用法:(1)常用每次1丸,每日2次,嚼碎后温开水送服。小儿剂量减半;3岁以下小儿每次1/4丸,每日2次。(2)胃纳较差者,每次半丸,每日1~2次。以后逐渐增加,以不影响胃纳为原则,阴无骤补之法,切莫操之过急。
4.适应证:阴虚火旺型顽固胃脘痛或痞证。症状见前。
5.使用说明:(1)胃脘部有冷感者,可于方中加高良姜10~20克;易腹泻者用骨碎补、补骨脂,大便易干结者用肉苁蓉、锁阳。(2)胃纳较差者,减少剂量后(甚至半粒)仍影响胃纳或胃中不适者,为不适应未经煎煮生药的药性,可每次2丸,日2次煎汤服用。以后可直接加工成散剂,日15~20克,水煎2次服用。(3)阴虚火旺有偏气虚和偏阴虚的区别。若虚火较重者,宜去人参、骨碎补、防风,生芪改用太子参。服药后病情好转,但仍疼痛缠绵、反复者,可加用小剂量祛痛散折其虚火。每次1粒,隔2日服1次,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4)大便干结难解,数日1次,去骨碎补、补骨脂、黄芩,加生大黄、肉苁蓉、锁阳各20克。(5)伴有腹痛、腹泻,大便1日数次,一痛即泻,泻后痛减,肠鸣辘辘者,可参阅“顽固泄泻”一节。(6)服药后症状好转,但仍感胃部隐痛,伴冷感,为挟有痼寒,于方中加活全蝎5~10条(处死后低温烘干)。(7)育龄期妇女要仔细询问月经的情况。尤其是置节育环后导致经量过多损伤阴液而出现胃脘部症状而求诊者为数不少。方中有旱莲草、阿胶等凉血止血药物。若血块较多者为夹有瘀血,可加用莪术、生水蛭等化瘀药物,并可作B超检查,是否有子宫肌瘤。若服药后仍经量较多而效果不明显者,宜取环后再作治疗。慢性腹泻和月经过多,都可以导致阴液不足而出现胃脘部的症状,在中医的诊断上应属腹泻和妇科疾病,当病人以胃脘不适而求诊时,应寻本溯源,探求其导致阴液不足的根源在何处,这样才能做到治病求本,提高疗效和少走弯路。
6.配伍释要:对热毒所致的顽固胃脘痛或痞证,可使用祛痛散清热解毒、以毒攻毒和止痛消痞,而对于以虚为主的阴虚火旺型顽固胃脘痛则不能使用。若误用则会导致伤阴灼液,加重病情,在临床上引起阴液损伤的原因很多,如年老体弱,滋生阴液的功能减退,手术创伤、放疗、药物、慢性腹泻、月经过多、糖尿病等等。人体以阴液为本,一旦受到损伤最容易出现胃脘部的症状,因此本方在临床上应用的机会相当多。
以阴虚为主,在病机上涉及面较广,经研究,该类顽固胃脘痛主要涉及肝、脾、肾三脏,其邪以内生的湿热为主,在方药上使用以补肾阴,清虚火为主,兼以益气健脾、清化湿热、疏肝理气、养肝敛肝、助阳消导、祛风等9~10个方面30余味药物组成的药味繁多而复杂的处方进行综合治理。虚无骤补之法,在剂型上采用丸剂,缓缓图治,积渐邀功。以虚为主之证,必须以补为主之法。在顽固胃脘痛和顽固性疾病的治疗上,除了对毒性祛邪药物进行研究之外,对使用补法也要进行深入的研究。补法是中医治疗学上独具特色的一大法,药物众多,功能齐全,药性平和。
但补法并不是单纯的气虚补气、血虚补血、阴虚补阴、阳虚补阳,认为补法仅是根据症状用补药叠加的看法是不够全面的。尤其是到了以正虚为主的阶段,单纯正虚者很少见,大多是阴阳并见、虚实夹杂、寒热互结,至虚有盛候,同时还影响到其他脏腑,若忽视了对受影响脏腑的调治,往往效果不好,这就牵涉到了对人体脏腑之间相互关系的探讨。在正虚的情况下,又容易滋生病邪,影响胃的受纳和腐熟功能,才渐显虚证,也影响了补益药物的消化和吸收,故在使用补益药物时一定要祛邪。而且组方选药还涉及到中药药性和方剂学的配伍理论。所以使用补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相对而言,使用毒性药物祛邪要简单一些。正气虚弱,以虚为主,阴阳并见,虚实夹杂,寒热互结,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正虚邪实,在长期的邪正斗争过程中,病邪由弱转强,正气由强转弱,正气已至十分虚弱之时,病邪却十分强大,病情深重,病入膏肓,预后不良,这种情况病邪大多结聚在五脏。如肝炎后肝硬化发展到失代偿期,邪结在肝,表现为四肢瘦削、腹部膨隆、神疲纳差、面色萎黄或黧黑、腹壁静脉怒张、腹水等;又如血吸虫性肝硬化晚期、肺结核晚期等。
另一种情况为正虚邪恋,虚多实少。正气虚弱,但病邪也不强大,全身情况虽虚弱,但并非十分虚弱,较之前者要好得多,邪正双方在长期的斗争过程中,两败俱伤。这种情况只要得到正确的治疗,尚能恢复健康,如下面将讨论的顽固泄泻,以虚为主,形体消瘦,乏力纳差,但病邪也不重,仅表现为便前腹部不适或隐痛,便后则舒,病邪大多结聚于六腑。但并不是说结聚于六腑病情均较轻,还与病邪的毒力有关。如胃肠道的癌症,毒力较大,治疗也十分困难。
正确使用补益药物,必须对人体虚证的机理进行探讨,如正虚是以何脏为主?影响到哪些脏腑?产生病邪的机理、性质及滞留部位,药物配伍时涉及到阳生阴长的基础理论和中药的辛润理论等,都要周密考虑。张景岳说:“五脏之伤,穷必及肾,此源流之必然,即治疗之要着。”根据临床观察这主要表现为肾虚,损伤了肾阴和肾阳。选用药物须慎重、适当,才有效。滋阴药:根据久病及肾,损伤肾阴,患者出现阴虚症状而使用。阳化气,阴成形,形体消瘦,为有形之物的不足,也是使用补阴药物的指征。
本方汇集了众多的补阴药物,如生地黄、熟地黄、枸杞子、阿胶、旱莲草等。在前面也曾提到,目前临床上有一种观点,一见舌苔黄腻者,不敢使用补阴药物,谓内有湿热,补阴药物恋邪,须专事清化,待热清湿化之后方能进补,这种观点对临床疗效影响极大。岂不知在阴虚的情况下易产生湿热,阴虚火旺的病人根本不能耐受清化湿热的药物,若专事清化更伤阴液,何效之有?必须扶正祛邪,补阴药物与化湿、清热、祛风、健脾等药同用,使湿去而阴液得充,故阴虚火旺而舌苔黄厚腻者,服用此方不必有所顾忌,而且只有在使用补阴药物后,腻苔才会渐渐退去,才会愈出自然。温阳药:偏于阳虚者,使用温阳药物自不待言。偏于肾阴虚者,则根据《内经》“无阳则阴无以化”和张景岳所说:“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助而泉源不竭”的理论而加用温阳药。
另外,在临床上也观察到虽以虚热为主,但往往伴有畏寒,手脚发冷的情况,在冬季尤为明显,此即阴损及阳。在药物的选用上一般不用刚燥的附、桂,而取柔润的肉苁蓉、锁阳、骨碎补、补骨脂、淫羊藿、狗脊等,还要根据腹泻和便秘的情况,进行深层次的选择。这一点在前面已经谈到。益气健脾药:面色萎黄,苍白无华,头昏乏力,纳差便溏,为脾胃气虚,必须使用益气健脾的药物,微信搜索关注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了解更多中医秘验方同时又能使滋阴药物得以运化,方中使用了人参、党参、黄芪、山药等药物。疏肝敛肝,清热药:阴虚火旺,苔黄、泛酸、嗳气、胀闷等均为热证的表现,在使用甘寒清热的同时,还必须使用苦寒之品直折其虚火而坚阴。常用黄芩、黄柏、半枝莲等,一般不用黄连,因黄连较苦寒,易伤阴灼液,根据临床体会不能多用过用,最多不超过4味。
祛风化湿药:肾阴不足,可以产生湿。祛风化湿药是针对机体在阴虚情况下能产生湿性病理产物而使用的,健脾常用苍术、白术、砂仁、茯苓、山药、薏苡仁等,其中苍术药性平和,既可燥湿又可健脾;茯苓、薏苡仁属利水渗湿药,利湿力量较强,但药性平和;祛风药物使用了防风、柴胡,不用防风用羌活也可以,且羌活又入肾经,其原理为风能胜湿,风药又具升、发、散作用,能把阴药散发到全身。消导药:针对滋阴药物较滋腻而使用,助其消化,同时也帮助食物的消化,常用山楂和神曲,其中山楂还具有活血作用。
(二)病案举要
案1:钱某,女,46岁,工人。门诊号:3649,初诊日期:1994年5月13日。自1988年起出现上腹疼痛,作胀、纳差,作胃镜检查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局限性萎缩,曾服维生素、治胃灵、健运口服液、西沙必利、奥克等药物,中药以疏肝理气、清热、益气健脾为主,均未收到明显效果。去无锡、南京等地治疗,亦未效。今上腹部隐隐作痛,伴不适、嗳气、灼热,胃纳较差,口渴不欲饮,形体消瘦,微信搜索关注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了解更多中医秘验方面色苍白无华,乏力,夜寐尚可,未置节育环,经量不多,舌质偏淡,根部有少许薄黄腻苔,舌面有少许细小裂纹,脉虚软。证属气阴不足,湿热中阻,治拟补肾阴、清虚火为主,用补肾止痛丸。补肾止痛丸,每次1丸,每日2次。1994年7月20日,病情好转。服药半月后,上腹部疼痛即止,嗳气、作胀、灼热感均较前减轻,胃纳增加,夜寐正常,根部薄黄腻苔已化,仍口渴,效不更方,原方续进。服药三料,历时6~7月,已基本恢复正常,参加工作。后又续服三料,以巩固疗效,随访2年未见复发。
案2:周某,女,59岁,退休工人。门诊号:16713,初诊日期:2000年1月9日。有胃病史6年余,以胃脘部隐痛不适和作胀为主,作胃镜检查为: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②贲门炎;③浅表萎缩性胃炎。数年间曾服用雷尼替丁、得乐冲剂、奥克,中药左金丸等药物,均未收效。今胃脘部隐痛不适,作胀,食后尤甚,乏力,纳差,泛酸,嗳气,夜寐易醒,口渴欲饮,小便偏黄,舌质淡红,苔黄腻而较厚,脉细。一月前作胃镜检查报告为糜烂性胃炎,证属阴虚火旺之顽固胃脘痛,治拟补肾阴、清虚火为主。补肾止痛丸,每次1丸,每日2次。2000年3月15日,服药1料,症情明显好转,胃纳增加,隐痛已止,嗳气、作胀均明显减轻,夜寐好转。服药3料后复查胃镜,结论为慢性胃炎。
案3:肖某,男,47岁,职员。门诊号:57621,初诊日期:1996年3月21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反复出血7年。7年前突然出现上腹部不适、隐痛、心慌,大便发黑,经胃镜检查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出血,服用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泰胃美、洛赛克等药物后能控制病情。初每半年左右出血1次,后出血时间逐渐缩短为每2~3月1次,稍休息不好或劳累即出现黑便,微信搜索关注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了解更多中医秘验方7年间曾4次因大出血而住院治疗。今上腹部不适,嗳气,泛酸不明显,胃脘部冷感,形体尚可,胃纳正常,傍晚时口渴欲饮,夜寐正常。容易腹泻,进食水果,夏天进食西瓜之后或饮食稍有不慎即发生腹痛、腹泻,泻后痛减。舌质正常,苔净,脉弦。证属阴虚火旺,虚火煎熬血液,热入血分而耗血动血,并肠中有积滞,治拟补肾阴、清虚火,消积止泻。补肾止痛丸加罂粟壳20克,高良姜10克,每次1丸,每日2次。妙应丸0.1克,每日2次吞服。服药2个月后,病情好转,进食水果等已不易腹痛、腹泻,胃纳、夜寐均正常。共服药3年余,再未发生过出血,生活、工作良好,复查胃镜未见溃疡。[按]患者易腹泻,便前腹部疼痛,便后则舒,说明肠内有积滞,必须使用消积药物,由于积滞的存在,影响了营养物质的吸收而致阴虚火旺,虚火煎熬血液,热入血分而血热妄行,耗血动血。在治疗上加用妙应丸消积滞,高良姜温中祛寒,罂粟壳涩肠止泻。积滞消,营养物质吸收,阴液得充,虚火渐平,不治其血而血自止。若在服药过程中有出血的情况,可加用小剂量祛痛散(马钱子有良好的清血热作用)。
(三)临床应用举隅
补肾止痛丸是本书所介绍的重点处方之一,应用范围相当广泛,许多由阴虚火旺导致的临床难症,均可试用此方,虚火重者加用小剂量的马钱子制剂。笔者经临床应用,治愈诸多难症。
案1:瘾疹奇痒。江某,女,43岁,干部。门诊号:133177,初诊日期:1998年7月17日。皮肤发红疹伴奇痒4年余。4年前皮肤发出红疹,大小如半粒薏苡仁大,高突于皮肤,色红密集成片,满布全身,每于下午5点左右发疹,皮肤灼热,奇痒难忍,直于第2日上午9点才全部退清,曾服中药未效。每日下午4点即要服抗过敏西药,否则夜间无法入睡,服用剂量逐年增大,自感长此以往,决非良策,遂转向求助于中医。今自感皮肤灼热,似火烧燎,胃脘部灼热,口渴欲饮,手脚心发热,乏力,冬季畏寒,上唇红肿翘起,小便黄,大便偏干,置节育环,经量不多,经期3~5日。舌质偏红,苔净,脉细数,心率106次/分。微信搜索关注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了解更多中医秘验方证属阴虚火旺,热毒走泄皮肤。拟用补肾止痛丸加减。补肾止痛丸去骨碎补、补骨脂,加肉苁蓉、锁阳各20克,每次1丸,每日2次。祛痛散胶囊,每次1粒,隔2日服1次。10月12日,病情较前明显好转,上唇红肿已平复,皮疹减少,颜色转淡,稀疏,胃脘灼热已消失,口渴减轻,胃纳、夜寐均正常。抗过敏西药可2~3日服1次,舌质仍偏红,苔少,脉细弦,带数,心率减慢,88次/分。于初诊方加龟版胶20克,祛痛散胶囊改为每星期2粒,分2次服。共服药8个多月,皮疹完全不发,心率79次/分,停药观察,至今未复发。[按]瘾疹是皮肤出现红赤色或白色疹块,以突然发作,痒而不痛,时隐时现,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为特征。中医认为多由营卫虚疏、外邪入侵、脾胃湿热和阴虚火旺等因引起。其中要数阴虚火旺最为顽固,绵历岁月,久治不愈。本案在使用以补肾阴、清虚火为主的补肾止痛丸时,还使用了祛痛散以毒攻毒,折其虚火毒邪,功不可没。
案2:中风。陈某,男,70岁,退休教师。门诊号:70388,初诊日期:2000年1月28日。言语不清,舌强,右侧上、下肢不灵活20余日。1月2日突然出现语謇,右上、下肢活动不利,不灵活,右半侧躯体疼痛。作核磁共振检查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住某医院治疗20余日,服用西药抵克立得和华佗再造丸等,未效。今言语不清,右侧口角经常流口水不能控制,手脚动作不准确,不听指挥,进食稍快则呛,慢则食物又易流出,胃纳尚可,寐差,稍口渴,夜间醒后也感口渴,乏力,伸舌歪斜,舌质红,苔黄腻而厚,脉弦。证属肾阴不足,湿热阻滞经络,治以补肾阴,清虚火为主,拟用补肾止痛丸加味。微信搜索关注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了解更多中医秘验方补肾止痛丸方加生水蛭20克,每次1粒,日2次。祛痛散胶囊,每次1粒,3日服1次。2000年3月31日,病情好转,舌强直感减轻,口角流涎减少,手脚活动的准确度提高,进食作呛也好转,胃纳、夜寐、二便均正常,舌面黄厚腻苔较前减退,舌质仍偏红。9月27日,服药已8月,言语清楚,口角流涎消失,右手脚活动基本恢复正常,夜间稍有口渴,舌红减轻,苔净,血压130/80mmHg,停服祛痛散胶囊,原方加制首乌20克,调理善后。[按]该患者属中医中风。西医把中风分为两种类型,强直痉挛为硬瘫,属中枢性;弛缓痿软者为软瘫,属周围性。按中医辨证分型,马钱子制剂不适宜肢体痉挛和强直的硬瘫,误用反能加重病情,只宜于痿软无力者,因痿软无力属中医热证。陈某右手、脚不灵活,动作不准确,似属轻度痿软,舌质红、口渴为阴虚,苔黄腻而厚为湿热内蕴,阻滞经络,用补肾止痛丸补肾阴,清虚火,加用小剂量祛痛散加强了清虚火的力量,马钱子能兴奋脊髓神经、延髓和大脑皮质,加强反射功能,从而增强了骨骼肌的张力。服药8月,取得了较好效果。硬瘫痉挛型,可试用活全蝎制剂,全蝎的蝎毒有解痉之功。笔者对中风没有研究,但看到民间有人在使用,有一定效果。
案3:血小板减少症。顾某,女,29岁,工人,未婚。门诊号:89881,初诊日期:2000年4月10日。两下肢细小红色出血点5月余。5年前曾有类似发作史,服用激素半月后恢复正常。自去年11月份起又出现两下肢皮下出血,满布细小红色出血点,住常州市某医院治疗,查血小板为40×109/L,作骨髓穿刺未见异常,服用激素后曾一度好转,又服中药当归、赤芍药、仙鹤草、侧柏叶、黄连、生黄芪等,未效。今双下肢皮肤呈淡红色,有较多紫暗色细小的出血点,伴头昏,心慌和胸闷,胃纳一般,自感口臭,牙龈易出血,口渴与五心烦热均不明显,夜寐、二便、月经都正常,舌质淡红,中间有一条较深的纵向裂纹,根部苔薄黄腻,脉细弦。查血小板为34×109/L,证属阴虚火旺,热毒偏重,治拟补肾阴、清虚火为主的药味繁杂方,并加用祛痛散以解热毒。停服激素。补肾止痛丸,每次1丸,每日2次。微信搜索关注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了解更多中医秘验方祛痛散胶囊0.5克,3日服1次。5月13日(一料药未服完),服药后出血点逐渐减少,色转淡,至半月后完全消失。但近10余日来夜寐较差,乏力,胃纳尚可,查血小板为73×109/L。考虑为马钱子灼伤阴液,影响夜寐,嘱停服祛痛散胶囊,续服补肾止痛丸。6月2日,胃纳、夜寐、二便均正常,双下肢未见出血点,查血小板为98×109/L。诉近日腰部酸楚,于初诊方加川断、牛膝,何首乌各20克。服法同前。8月11日,情况良好,查血小板为114×109/L,又予上方一料,以巩固善后。[按]初诊时阴虚火旺症状并不明显,没有口渴、五心烦热等情况,只有舌面上一条较深的裂纹与阴虚有关,热毒较重,加用了祛痛散胶囊。服药20余日后出现了伤阴症状,表现为夜寐较差,停用祛痛散。共服药4月余,血小板恢复正常。初诊时阴虚症状不明显,这可能与患者以前服用激素有关,西药激素与中药的温阳药相类似,且作用强大,服后能使食欲增加而掩盖了阴虚的症状。根据临床经验,夜寐较差者一般不宜使用祛痛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