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有三候——
一候水始冰:虽是初冬,可北方的水面已经开始凝结成薄冰。
二候地始冻:此时,地表的土地开始冻结。阳气沉降到更深的土中,阴气弥散人间。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候鸟不知藏去哪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条纹颜色与野鸡相似的大蛤蜊。

《黄帝内经》讲“冬三月,此谓闭藏……养藏之道也。”此时养生,更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养肾藏精」为根本。
冬三月「藏」的好,来年开春你的基底才扎实,阳气足,精血盈,整个人都会精神饱满,少生病。

收敛阳气,首先不能外泄,先保证不丢,再去补养。
寒凉来袭,我们面临着双重考验:
-
-
二是为顺应四时变化,我们体内的阳气还需向内收敛,温养脏腑。
寒为阴邪,常伤阳气。而人的正常生存需要阳气支持,阳气越充足,人才越强壮。衣着过少过薄、室温过低,易感冒又耗阳气;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冬季穿着最好以舒适、不出汗为宜。
阳气偏弱的人,立冬后一定要护好头部、肚脐、脚踝,这些风邪最容易攻击的地方。

「保证睡眠,早睡晚起」《黄帝内经》讲:“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意思是,冬天如果不注意休息、养精蓄锐,来年春天就会疾病缠身。
冬季昼短夜长,昼夜温差大。起居方面应该做到“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每天要早睡晚起,等太阳出来以后再起床。来减少不必要的消耗,这也是养阳最简单可行的办法。早睡可顺应天早黑阳气闭藏之早,晚起可应对天迟亮阳气升发之晚。

肾为先天之本,阴阳的源泉,与五脏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说冬天养好肾,根基稳了一大半,补肾助收藏,肾主封藏,与冬的意志不谋而合。
但冬天天气寒冷,寒与肾相应,也最易伤害肾的阳气,这对身体造成了两方面的伤害:
-
一是,容易发生腰膝冷痛、易感风寒、夜尿频多、阳痿遗精等疾病;
-
另外,肾阳气虚又伤及肾阴,肾阴不足,则咽干口燥,头晕耳鸣等疾病也随之而生。
关于如何养护“肾中精气”,这里推荐大家通过「拍八虚」,可以使肾气健旺,经络通畅,起到养肾固肾的作用。方法看起来都相对静态,却是激活了内在经络,在不宜大汗淋漓的冬天,静静养身,默默补肾。
• 坚持泡脚俗话说: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脚是人体各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如果脚部受凉,就会全身寒冷。抵抗力下降,疾病也会乘虚而入。每天睡觉之前,可以用温水泡脚,并用力揉搓足心。不仅御寒保暖,还有补肾强身、解除疲劳、促进睡眠的功效。能防治感冒,冠心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的发生。泡脚时间以15分钟为宜,泡到身体微微出汗即可。
进入冬季后,人体新陈代谢减慢,消耗相对减少,“冬令进补”能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储存于体内,从而扶正固本,增强抵抗力。
• 吃羊肉羊肉性温热,可温胃御寒。脂肪与胆固醇的含量均比猪肉和牛肉少得多。尤其适合立冬后食用,有进补和防寒双重效果。
“秋冬养阴”“冬季养肾”的原则,此时食补最好在补肾的同时,还要润润肺,羊肉有助元阳、补精血、疗肺虚之功效。对气喘、气管炎、肺病及虚寒的病人相当有益。

• 吃山药中医认为,山药有健脾祛湿、补气益肺、固肾益精等功效。药食同源,是久病体虚群体的食补佳品。

• 吃蘑菇冬季每人每天最佳饮食的结构是:一荤、一素、一菇。
俗话说:蘑菇吃得好,肉也比不了。蘑菇被称为“零脂肪素肉”,脂肪含量不到1%,蛋白质却高达30%。还富含氨基酸和真菌多糖,常吃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另外,真菌多糖还具有抗氧化、降血脂、辅助降糖等功效。
肾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肾一虚,正气则虚,邪气则盛。因此扶养正气贵在温补脾肾。
中医认为,温补者,莫过于灸法,灸者,乃艾之火攻,能壮人阳气,益人真阴。
大椎穴: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交汇的穴位,具有统领一身阳气的作用。
命门穴:被称为“生命之门”,为身体督脉上的阳穴。有温肾壮阳、培元补肾的作用。
涌泉穴:是人体肾经的起始穴,艾灸涌泉穴,可以引火下行,温暖下身。

神阙穴:当人体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通过艾灸神阕穴,便有调整阴阳平衡的功能。

冬季养生关键在于“藏”,早卧晚起,去寒就温,逆之则伤肾。
虽然已然立冬,但是此时还未到凌冽寒气的寒冬,此时护好阳气,养精蓄锐,大有可为。
喜欢的朋友们,点个再看吧!有想要了解更多其他的内容,请留言哦
九花十木学习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亚健康状态的家人们,添加下方养生助理好友,入群学习哦。

▲长按二维码“识别”即可添加好友
五星推荐:花与木:代表着自然与安全的“草药学”,代表着纯净的植物能量,更代表着蓬勃生机……
9与10:代表着数字,代表着“植物炼金”萃取技术,代表着四季繁花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