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冬,立冬是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冬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冬,意味着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转变。
立冬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由于地表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初冬时期还不是很冷;随着时间推移,冷空气活动逐渐频繁,气温下降趋势加快。
立冬三候
一候水始冰:立冬节气水开始能结成冰。
二候地始冻:土地开始冻结。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立”在古汉语里是建立、开始的意思;“冬”是终的意思,指万物收藏。立冬,就表示立冬是表示冬天来临了,谷物经过秋天收晒后,储藏入库,动物也躲藏起来准备冬眠了。
立冬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从中医养生的角度,立冬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的时节,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
首先,起居调养应以“养藏”为主,建议早睡晚起,冬季适量增加睡眠时间有利于人体阳气的潜藏和阴精的积蓄,能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
其次,适量的运动可增强身体抵抗力来抵挡疾病的侵袭,饮食上多吃滋阴的食物,可以适当进补。
最后,艾灸养生可振奋阳气,提高免疫力,也是寒冷冬季抵制严寒的最佳选择。
阳气是生命的动力,经常温补身体可提高免疫力。而艾灸恰恰具有补充阳气,扶正祛邪,补益强身的功效,能激活提高免疫系统功能。尤其是手脚冰凉的人,常灸对抵御寒冷有很大的帮助。
1、艾灸预防感冒
进入冬季,气温逐渐下降,寒冷使人体抵抗力不足,新陈代谢功能缓慢,很容易受寒凉或病菌入侵而患感冒,发烧、慢性病、皮肤红疹等也将频繁出现。
艾灸穴位:风池、昆仑
功效:温阳御寒,提高免疫力
2、艾灸防老寒腿
立冬以后天气越来越冷,风寒甚重,膝盖一旦受冻,”老寒腿”就犯了,那么,立冬节气老寒腿发作怎么办?
要想祛除腿寒,就必须散寒除湿、活血化瘀、温经通络,艾灸的纯阳之力正是最好的选择,艾灸能源源不断地将阳气逼入腿中,赶走寒气。故而,祛除腿寒,艾灸是最佳方法。
艾灸穴位:委中、内膝眼、外膝眼、足三里、涌泉、劳宫、至阳。(建议宠艾结合富足灸一起,效果更好)。
3、艾灸呵护女性健康
百病起于寒,大多数妇科病和不孕症的女性,基本都有宫寒!近些年,宫寒已愈渐成为了可以“匹敌”阴道炎的又一女性健康杀手。可以说,10个女人,就有6个宫寒。
如果子宫受寒邪困扰,血气遇寒就会凝结,导致痛经、长斑、月经不调或肥胖的发生。
温暖是女性身体根基的指标。只有子宫温暖,体内气血运行通畅,按时盈亏才能经期正常,排毒正常。
艾灸穴位:关元穴、神阙穴、命门穴、气海穴
调理妇科问题,还可以通过臀贴来帮忙,净臀灸贴:加强对妇科疾病的调理,重点是清宫排毒,暖宫调经,化淤散结,化腐生肌,拔寒驱湿
适宜人群:适用于宫寒,痛经,血瘀,腰骶酸痛,月经不调,妇科保养等
使用方法:本品为局部外用,敷贴部位为臀部八髎穴上
八髎为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穴的合称,4个对穴,左右共8穴,所以叫做八髎穴。位于腰骶部,正对骶后孔。
八髎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传统具有补肾气、壮元阳、强筋骨、健腰膝、调经止带、通利二便的作用。
4、立冬节气艾灸保健
-
艾灸足三里强身体
足三里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足三里灸具有补脾胃、调气血、助运化、补虚弱、扶正培元、祛邪防病的功效。
-
艾灸关元补益元气
关元穴是补益全身元气的要穴。关元灸具有温肾固精、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和血之功效。
-
艾灸气海来暖身
“气海一穴暖全身”,意思是说气海穴有调整全身虚弱状态、增强免疫力的作用。气海灸具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的功效。
-
艾灸神阙补真元
中医认为,脐中是一个具有治病作用的重要穴位,名叫“神阙”。老年人阳气不足、真元虚惫者尤其适合在此处进行艾灸,长期艾灸具有温补元阳、健运脾胃、延年益寿的功效。
-
艾灸风门防伤风
风门穴是临床驱风最常用的穴位之一,适宜于体质较弱、常患感冒者。具有宣肺解表、疏散风邪的功效。
-
艾灸肾俞穴汇精气、壮元阳
肾俞穴在腰部,在命门穴(和肚脐相对)旁开两指处,左右各一个。肾俞灸具有调理肾气、强健腰脊、健身体、壮元阳的功效。
-
艾灸涌泉温煦肾阳
涌泉是足少阴肾经的起点,立冬艾灸涌泉,可以帮助身体温煦肾阳,同时还可以扶阳以化阴,能够使得肾精更加充足,对于腰膝酸软,容易劳累,耳鸣,以及各类妇科病证也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同时艾灸涌泉可以很好地引火下行,我们每次悬灸都建议以下焦的穴位来收功。立冬艾灸,以涌泉来收功,可以促进肾的气化功能,还能帮助身体更好地开启冬藏模式。
艾自己,艾家人
正视冬季“小毛病”
不酿以后“大问题”
寒冬即将来临,冬季易出现的问题
聚阳艾灸帮您来解决
这个冬天,从现在就好好灸起来吧~~
聚阳艾灸您多年不变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