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立冬|秋去冬来时,补肾防寒最紧要

细雨生寒未有霜

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

何处梅花一绽香

今日
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

立冬,降临人间

“立”为始,“冬”为终
立冬,意味着
冬天来临,万物收藏
《黄帝内经》有云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是气之常也

在古人看来

立冬的标志性物候有三

立冬之日“水始冰”
但未至于坚
高纬度地区水已开始结冰
但和寒冬腊月比

冰还没那么坚硬

立冬后五日“地始冻”
但未至于拆
不太冷的地方空气也开始干燥

水分渐少的土地变得板结起来

再五日“雉入大水为蜃”
雉是野鸡,蜃是大蛤
古人认为时节一到
野鸡就跳入水中化作大蛤

万物趋于休止

根据历书记载:“斗指西北维为立冬,冬者终也,立冬之时,万物终成,故名立冬也”。古时民间习惯把立冬节气认为是冬季的开始,是万物藏收、补肾强身之时。

在这秋冬交替之际,养生调理要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可适当进补强身,同时注意防寒防燥,总以润燥养阴、护阳补肾为重点。

晨运勿早须防寒

立冬节气前后,由于地表在夏季贮存的热量还没完全消耗,所以一般不会太冷,晴朗无风的日子里还能感受阳光的温暖舒适,但早晚气温往往较低,需根据温度变化适当增减衣物,以免着凉。即使素体健康之人也不宜穿着背心、短裤到室外锻炼,老人及体弱之人夜间外出最好穿戴帽子、围巾、过踝长袜等保暖衣物,以避免头颈、肩部及下肢受寒。
立冬时节,阳消阴长的趋势更加明显,人体的阴精阳气也处于收敛内养的状态。《黄帝内经》云:“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此时养生当遵循阴阳之道,顺应气机降敛之势,注意早上晨练“必待日光”,不宜过早,以利于阳气的藏养。
同时,运动强度也不宜过大,以防汗出过多,伤津耗气而耗损身体。可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扇子舞、慢跑、健步走或散步等轻松平缓的运动,并以微微汗出为度,而体能消耗较大的器械运动则不适宜。

立冬进补有讲究

立冬时节,早晚寒意习习,气候正缓慢向冬季的严寒过渡,此时也是人体补虚强身的重要时候。
“立冬补冬,补嘴空”,为补充元气以抵御即将到来的寒冬。牛肉、羊肉、鸡肉等肉食由于热量相对较高、御寒效果好,在冬季食谱中较为常见。
立冬食养应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的原则,以温和平补为宜,过于辛辣燥热的食品容易伤阴劫液,过于油腻或重口味的菜式容易加重胃肠道负担,均不宜多食。
需要提醒的是,立冬进补也要注意吃动平衡的问题,不能只吃而不动。适当的活动锻炼能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吸收,改善血液循环,通畅血脉,更重要的是能控制体重、增强体质以迎接寒冬的到来。
“黑色”料理益肾气

立冬时节,秋粮入库,天地之气也从降敛向潜藏转化。肾为先天之本,内寄命门之火,“主封藏”,具有贮存、潜藏精气的功能,与冬气相应,因而秋冬季节交替之时,应当顺应自然界气机伏潜的趋势,注重补养肾气以助阳气固封。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乃是健康之根本,而“药补不如食补”,食疗养生相对平和,若能根据具体情况善用食物调养并不输于药疗的功效。

根据中医五行理论,人体肝、心、脾、肺、肾五脏分别与木、火、土、金、水五行相配,并分别以青、红、黄、白、黑五种颜色所代表。“肾主冬”,因而冬季养生重视补肾,而“黑色入肾”,故以食“黑”为补。如黑米滋阴补肾、健脾养肝,黑豆补肝肾、强筋骨,黑芝麻滋肝养肾、明目黑发,黑枣平胃健脾、补肾填髓,黑木耳滋阴润肺、养胃补肾等等。此类黑色食材皆是秋冬之交养肾补虚之佳品。

而诸如海带、紫菜等颜色也偏黑的食物虽营养价值丰富,但性属寒凉,主要有清热、解暑、祛湿的功效,多食易伤阳气,一般更适合在夏天或初秋时节食用。

“艾”护阳气正当时

立冬进补除了食补以外,艾灸也是相当不错的“进补”手段。《扁鹊心书》曰:“人于无病时常灸,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艾灸是通过点燃用艾叶制成的艾炷或艾条,熏烤人体的穴位以达到保健治病的一种传统疗法。由于艾灸能益气温阳,使正气充盛而邪不能害,故能起到很好的扶正祛邪、保健防病、养生益寿的效果。
下肢的足三里、三阴交、涌泉,腹部的神阙、气海、关元,背部的大椎、命门、肾俞等皆是常用的强身保健要穴。虽然艾灸好处多多,但一般对怕风畏寒、手足不温、渴不喜饮或喜热饮、大便溏稀等体质虚寒的人群较为适合。而素体口干咽燥、反复口疮长痘、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等阴虚火旺或体质偏于湿热之人则不适宜。
艾炙的常用体位有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等。施炙的顺序常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
御泽泰中医馆圣透灸疗法

健康热线:0691-2121577

END

1.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中医指导下使用。

2.部分文章的图稿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