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起始。
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
天气由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转变,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这是一年中最佳的进补时期。
养生应顺其“藏”之规律,要养阳护阳、补肾藏精、养精蓄锐。
中医认为,冬天是进补的大好时节。
民间有“冬季进补,开春打虎”的谚语。
因为进入冬季后,人体新陈代谢减慢,消耗相对减少。
冬令进补能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储存于体内,从而扶正固本,增强抵抗力。
并且因为冬天天冷,多吃些温补之物,不容易上火。
冬季进补前,最好先做引补。
即给身体先打好底子,使肠胃慢慢适应,以防发生“虚不受补”的情况。
尤其是脾胃虚寒且湿重者要先健脾胃,可在进补前食用怀山芡实瘦肉汤、花生黄豆煲猪脚汤等。
一般来说,引补应在立冬后至冬至前进行,选用芡实炖牛肉、羊肉生姜大枣汤或芡实、红枣、花生仁加红糖炖服,以调整脾胃功能。
做好引补,接下来就可以滋补了。
按照中医理论,滋补通常可分为四类:即补气、补血、补阴和补阳。
中医所说的进补是一种针对虚证的治疗方法,即补充人体不足。
现代人多不缺乏营养,真正“虚”的不多,失调更为严重。
而失调的调整,一年四季均可。
因此冬令进补必须按照“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原则。
要视机体的阴阳盛衰而有的放矢,不可盲目进补。
进补也要因人而异,男女老幼的体质虚实寒热各有不同。
如果盲目进补,反为不利。
冬季进补应根据个人体质强弱、胃肠功能好坏等个体差异而定。
根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清补、平补、温补、大补,切忌胡乱进补、长期大补、偏食偏补。
中医认为,冬季进补讲究养补肾。
向来有冬季养生重点是“养肾防寒”的说法。
尽管目前气温不算低,但立冬过后气温必定是日渐降低,表现为阴盛阳衰,这些日渐增加的寒气容易损伤人体阳气。
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肾气充盈,则精力充沛、筋骨强健,肾气亏损则阳气虚弱、腰膝酸软、易感风寒。
因此,此时可以适当补肾,以帮助机体抵御寒冷。
【广告】
请按药品说明书或者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精选青藏高原特有的补肾药材手掌参(藏旺拉)、名贵的冬虫夏草,并辅以黄精、天冬、烈香杜鹃其它滋补药材。
●手参:补肾益精,理气止痛。
●冬虫夏草:补虚损,益精气,止咳化痰。
●天冬:养阴润燥,清肺生津。
●黄精:补气养阴,润肺,益肾。
●烈香杜鹃:清热消肿,补肾。
源于经典藏医典籍《四部医典》,经过千年验方,摘录于当代藏医药大师旦增顿珠所著《藏医常用验方荟萃》。
温肾补阴,用于肾虚所致的腰膝酸软,眩晕乏力。
口服,一次1-2粒,一日1次。
尚不明确
尚不明确
1.忌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2.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3.本品宜饭前服用。
4.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儿童、孕妇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6.服药2周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7.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8.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9.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0.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1.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立冬后如何进补呢?
中医四时养生的基本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有专家解释,尽管已经立冬,但地区的初冬仍受深秋“尾巴”的影响,仍然会有“干”的症状,如口干、咽干、唇干、鼻干、大便干结、皮肤干燥等。
因此,“燥则润之”,专家表示润燥应以生津、润燥、养肺为主。建议食用太子参、玉竹、枸杞、百合、无花果、雪梨、银耳、木瓜等滋润养阴的食物。
另一方面,立冬后进补,调养脾胃也很重要。
因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就是说,冬季进补能不能达到高效,关键在于脾胃受不受补。
因此,冬季进补养生要从养脾胃开始,建议多用党参、淮山、芡实、五指毛桃、栗子等补益脾胃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