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斗柄指向西北方位,太阳黄经达225°,于每年公历11月7-8日之间交节。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渐变。
立冬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随着时间推移,冷空气活动逐渐频繁,气温下降趋势加快。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代表着冬季的开始。
立冬也是我国民间非常重视的季节节点之一,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时节,通过冬季的休养,期待来年生活的兴旺如意。立冬在古代社会是”四时八节”之一,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在我国部分地区有祭祖、饮宴等习俗。
另外,立冬后穿衣需保暖,以防感冒、耗伤阳气,尤其要注意背部的保暖。但也不可过分添衣,因为衣着过厚,时常出汗,则皮肤毛孔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
白菜:民谚有云:“白菜帮子最有营养”、“冬日白菜美如笋”、“百菜不如白菜”、“白菜豆腐保平安”等等。冬天天气干燥,多吃白菜,可滋阴润燥、护肤养颜。 白菜帮中含有叶绿素、膳食纤维等营养素,营养成份高于白菜心,吃的时候注意不要丢弃。
白萝卜:润肺止咳吃白萝卜!中医认为肺乃“娇脏”,是外邪首先侵袭的脏腑,立冬以后需要特别呵护,白萝卜有一定的润肺止咳功效。 白萝卜可促进消化,熟吃补气。此外,生食白萝卜时,其辛辣成分能促进胃液分泌、调整胃肠机能、还有消炎的作用。 白萝卜属寒凉食物,体质偏寒,脾胃虚寒的人应该少吃。
立冬开始,不论是北方还是南方都开启了进补的大幕。北方吃饺子,江浙一带吃膏滋,潮汕地区打炉边等,都是立冬时候的传统美食习俗。不过,冬季应该有的放矢的进补,不可盲目进补。
中医养生最讲究的是“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进补则分为清补、温补、小补、大补,切不可盲目进补。
比如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尤其是肺、脾、肾、肝阳虚的人,一周喝一次美味的当归生姜羊肉汤都是冬季进补最好的美食。
但如果是整天大鱼大肉造成的痰湿体质,此时就不能盲目的再吃肉进补了,而是要把气补足,让痰湿化开。这个时候,五谷杂粮做的各种粥、理气化痰的花草茶、萝卜就成了最好的滋补品。
经常熬夜或者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比较多人往往养成了阴虚体质,这个时候往往外寒内热,手脚冰凉,容易心烦口干想吃凉的东西。此时,可以用一些排骨、鸭子搭配一些药食同源的食材炖汤滋阴,或吃一些滋阴润燥的膏方都是非常适合的。
当归生姜羊肉汤
食材:羊肉500g,怀山药250g,生姜20g,当归10g,枸杞10g,大枣10枚
做法:将羊肉、怀山药切块,生姜切片,所有食材放在锅里一起煮开,煮开后转中小火炖煮40分钟后,吃物喝汤。
特点:温阳散寒,补脾益肾。尤其适合阳虚体质的人,体寒血瘀的产妇。
注意:一周喝一次即可,不可每日食用。孕妇不能吃;阴虚、痰湿体质之人不建议吃。
黄芪陈皮玫瑰茶
食材:生黄芪6g,陈皮3g,玫瑰花6朵,枸杞6g
做法:开水冲泡,代茶饮
特点:扶助正气,化痰祛湿,疏肝理气。尤其适合气短,口中黏腻,舌苔白,舌头齿痕中,痰多容易吐出,以及经前期乳房容易胀痛,容易胀气的人。
注意:舌苔黄,痰少而黏不容易吐出的人不适合。
黑豆杏仁核桃米浆
食材:黑豆10g,核桃1个,杏仁8g,小米10g(一人份)
做法:核桃去皮,核桃仁和杏仁用水浸泡把内膜去掉;小米和黑豆洗净用水浸泡。将处理好的食材加适量清水,放入豆浆机或破壁机打成米浆(如果不带加热功能,打好后需要加热煮沸)
特点:健脾益肾,滋阴润肺。
注意:糖尿病人饮用时候,不建议放糖。食材过敏的人群、有吞咽障碍的人群不宜饮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冬季肾主令,寒为阴邪,最易伤阳,因此,立冬后要避寒就温,重视足部、下焦的保暖保健。
足部汗下法:补益肾气
立冬后天气由凉转寒,此时人体肾气会变得旺盛,以适应气候的变化。中医认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明代医家张景岳也指出“以冬寒之气养肾”,因此,立冬后补益肾气都要围绕一个“藏”字。
补肾如何补?肾为先天之本,女者阴也,男者阳也。
女性一般以阴虚、气虚、气郁三种体质调理为主,起到滋肾阴、补肾气的作用。
男性一般以阳虚、气虚、气郁三种体质调理为主,起到温肾补阳、补肾气的作用
阴、阳两虚者,白天怕冷,半夜潮热者应以阴、阳双补。因为孤阴不长,孤阳不生,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只有阴阳平衡才能生成万物。
体质泡浴汗下法,疏通三焦、上腹中腹
立冬时节主气、客气皆为阳明燥金,燥令行事,肝气不舒,生气欠振;燥伤气阴,肺为水之上源,肺肾亏虚,故此阶段气运多致“上燥、中清、肝郁”之格局。
上燥则口干、心烦、口疮、头痛、眼涩; 中清则脘腹胀满、便溏或排便不畅; 肝郁则情志不舒、胁痛、形寒、心慌等不适。
现在的汗下法,对古方进行了优化、加工,精选适合体质的、天然的、具有穿透温散等作用的中药,经过炮制后,用药汁浸泡在人体的皮部、穴位、经络上面,疏经络,通三焦,达到振奋阳气、促进血液循环、祛除风、寒、湿、暑之邪、提高机体免疫力。
立冬·药灸
神阙:该穴为人之生命根蒂,灸之可温阳散寒、回阳固脱、扶阳培元,从而起到疏通经络、调达脏腑、扶正驱邪、调整阴阳、防衰延年的作用。
关元:古今保健要穴,久之可培肾固本,调气回阳,使肾中精气盛而体日壮。
肾俞穴:灸之有增加肾脏的血流量,改善肾脏功能等作用,达到祛除病痛、养生健体的目的。
《医宗金鉴》明确指出神阙穴能“主治百病”。脐,中医穴位又称“神阙”。它与人体十二经脉相连、五脏六腑相通,中医认为,肚脐是心肾交通的“门户”。
【功效】
-
通调三焦,利水消肿:主治小便不利、大便不调、腹水、水肿、肥胖等。
-
健脾和胃,升清降浊:主治胃痛、反胃、痞满、呕吐等。
-
通经活络、行气止痛:主治肠麻痹、痹症、手足麻木及诸酸痛症。
-
敛汗固表,涩精补虚:主治自汗盗汗、带下、久泻、梦遗、滑精、惊悸、失眠等。
-
调理冲任,温补下元: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崩漏、不孕及黄褐斑、面色萎暗等。
-
防病驻颜,养生延年:用治虚劳诸疾,神经衰弱和预防保健,回春延年。
【原:玛丝菲尔、欧格兰顿、苏悦1978、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