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纯干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金匮肾气丸与桂附地黄丸为中医补肾两大名方。
两方组成有干地黄 (生地黄) 与熟地黄、桂枝与肉桂的不同,故二者补肾机制不同、适应证不同,临床应区别运用。
金匮肾气丸平补肾气,适用于肾气亏虚、气化失司而无明显寒热之象的病证。
桂附地黄丸为金匮肾气丸的衍变方,温补之性增强,进而变为温补肾阳之剂,临床适用于肾阳不足寒象明显的病证。
肾气丸方出《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由干地黄八两,山药四两,山茱萸四两,茯苓三两,泽泻三两,牡丹皮三两,桂枝、附子各一两组成。
因该方出自《金匮要略》,故又称金匮肾气丸。
后世医家逐渐强调肾中阳气的重要性,将方中桂枝改为肉桂,将肾气丸列为补肾阳之代表方。
清代吴谦在《医宗金鉴》中将金匮肾气丸中的干地黄易为熟地黄,桂枝易为肉桂,名八味地黄丸,即今天的桂附地黄丸。
《金匮要略》肾气丸所用有五:
脚气上入,少腹不仁;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短气有微饮;转胞不得溺;消渴,小便反多。
五种病证皆因肾气亏虚、气不化水而出现小便的变化。
从而看出,《金匮要略》应用肾气丸是针对肾气亏虚、肾主水功能下降所致的病证。
从肾气丸的药物组成可以看出,该方具有平补肾气之效。
生地黄甘苦而寒以滋补肾阴,山茱萸补肝肾之阴;
山药滋补脾阴,桂枝、附子辛甘温热,温补肾阳,为本方之主药;
辅以茯苓甘淡而平,既可健脾补气、养后天以资先天,又可利水渗湿;
泽泻利水通淋;牡丹皮活血以利水。
本方集寒热补泻不同之药,共奏平补肾阴肾阳之效。
单纯温阳或滋阴不能达到使肾气蒸腾气化的目的,而金匮肾气丸可补阴之虚以生气,助阳之弱以化水。
如此,水中之火不亢不衰,缓缓蒸腾,温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呈水火既济之象。
故罗天益说:“八味丸,补肾气不足。”故仲景立肾气丸的旨意,是调补肾阴、肾阳以恢复肾气。
桂附地黄丸将金匮肾气丸中的干地黄易为熟地黄,桂枝易为肉桂,虽两方仅有枝与皮之分、生与熟之变,但其主治功效却迥然有别。
熟地黄味甘、性温,功效养血滋阴、补精益髓,入肝肾而功专养血滋阴、填精益髓,凡真阴不足、精髓亏虚者,皆可用之。
肉桂味辛、甘,性大热,功效补火助阳、益阳消阴,作用持久温和,为治命门火衰之要药。
配伍附子、熟地黄等,用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的阳痿宫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等症。
熟地黄、肉桂的温性明显强于生地黄和桂枝,故桂附地黄丸整首方的温性大增,其温补肾阳的作用凸显。
临床适用于肾阳亏虚、命门火衰所致腰膝冷痛、夜尿频多、遗尿或尿失禁、阳痿精冷、精少滑泄、宫寒不孕等症。
如果只需要温补肾阳,而没有机体水肿的表现,可以选择桂附地黄丸。
如果肾阳虚、水肿、小便不利、畏寒肢冷等,可以选用金匮肾气丸。
推荐阅读:
▲国民中成药,金匮肾气丸的10种妙用
▲曾培杰:肾气丸就是“骨王”,能让你骨坚筋韧,腰脚有力,肾精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