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立冬养生要诀——藏阳补肾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标志着冬季的开始。古人说:立,建始也,冬,就是终,是万物生长结束和收藏的时候。立冬后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养生时节,为什么这样说呢?

为了来年更好的生机,大自然将阳气深深藏入地下,开始封藏。万物也顺应天时,开始了封藏——动物藏身避寒,作物收藏入库,人也开始封藏精气神——藏“精”,藏“神”,藏“阳气”。

封藏阳气:

顺应自然规律

人体就像多年生的植物,人的精气神就像植物的生命力,人的就像植物的根,冬季补养封藏的越好,来年春天再生的力量就越强大。多年生植物在冬天前把全部营养精华收回到根里,地上部分看似死去了,只要根养好了,来年春天根茎处的芽会更壮实,人也如此。

冬季是补肾的最佳时节

《黄帝内经》中记载,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对应一个脏器,春对应肝脏,夏对应心,秋对应肺脏,冬对应肾,脾胃则在四季都有对应。在对应的季节保养对应的脏器,吃药最少、效果最好,因为顺应自然和人体规律。冬天所有的自然条件都有利于肾脏的补养,补养起来效率最高,错过时节效果就差很多。

立冬后如何“藏阳补肾”呢?

中医认为冬主肾,主水,冬天把“精气神”都藏到肾中,再通过补肾对它们进行维修和滋养,第二年春天再生发出去,体质就会更上一层楼。欲达此目的,需三步走:

一、保护阳气:保暖,避风寒,多晒太阳,不吃生冷食物,多饮热粥,让身体内外不受寒。

二、封藏阳气:保证睡眠,早睡晚起,精神内守,降低欲望。

三、补肾:食补,药补。

何谓阳气?何为阳虚?

《黄帝内经》里解释说,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给大自然以光明和温暖,如果失去了它,万物便不得生存。人体内也有个太阳,叫阳气,如果人失去阳气,就失去了新陈代谢的活力,生命也要停止。

体弱的人,在冬季往往容易感觉手脚冰凉、怕冷、没力量,这种情况人们常称之为“火力不足”,也就是中医说的“阳虚”,得好好注意了!

保暖防寒,从外部保护阳气

阳气属热、属火,最怕寒冷、怕水,冬季五行属水,是寒水之季,专门伤人阳气。保暖不当,身体就受冻,寒冷从皮肤深入脏腑,全面损伤人体阳气。

现代的寒气,一方面来自气温骤降寒从皮肤进来,另一方面来自冰箱里的寒食中医认为一整个冬天都要忌口寒凉食物,以保证脾胃不受寒。

饮热粥、养脾胃,从内部保护阳气

中医认为,一碗热粥就是冬季最好的食物。热代表阳气,粥代表五谷——植物的种子(全谷物,也就是没有精加工,保留了胚乳、胚芽和麸皮),蕴含了生命力量,像糙米、全麦、玉米粒、燕麦、小米、高粱、荞麦、青稞等,含维生素、蛋白质、矿物质、膳食纤维最为全面,营养最为平衡。粥也代表水谷混合——通过加热将五谷熟化后的营养物质融入水中,这样胃肠吸收起来效率最高,是最省力的吃饭方式,对老年人来说最合适。

唐减减杂粮粥

封藏阳气:动不出汗,精神内守,降低欲望

关于运动和精神活动,冬天都要保持克制,运动出汗要少,微微出一点就停一下,再活动,间歇进行。精神上避免情绪大起大落,避免心猿意马,思虑过度,总想着不能解决的事情就会暗耗心神,心神是阳气的一种表现,起心动念就是耗神耗阳气的表现。

补肾三级法

冬季是最适合补肾的时节。肾是人体的避风港和加油站,补好肾,就能让损耗了大半年的身体得到最佳修复,蓄积力量,来年更上一层楼。

初级——起居与精神:早睡、节欲

中级——食补:营养均衡、代谢正常

高级——药补:补肾汤药、丸药

饮食进补前,先保证代谢正常

饮食进补也是一种“封藏”,把丰富的食物营养藏进身体。此时人们会本能选择热量高的食物来滋补身体,这在过去饥荒年间是十分有道理的,但放在现代社会就过度了,因为现在一年四季都不缺热量,进补过度反而会损伤脾胃和代谢。

进补之前一定要先做到代谢正常,如果代谢功能已经损伤,就先把代谢调正常。

中药补肾——请在专业中医指导下进行

代谢正常,饮食营养均衡且足够,如果还有肾虚肾亏的表现,比如腰膝酸软、没有力气、身上怕冷、手脚凉、水肿、小便不利、夜尿多、房事不利等情况,就必须在中医指导下进行调理了。

立冬药膳推荐

1.立冬补肾粥

配料:肉苁蓉10克、枸杞子10克、黄芪15克、敖汉有机小米50克(1~2人量,糖友可换成有机燕麦片50克)

做法:先煮肉苁蓉、黄芪1小时,去渣,再将小米(燕麦片)放入汤液中,水开后放枸杞子,米熟即可食用。

作用:补肾养神,针对怕冷、乏力、精力差、睡眠差等情况。

2.立冬茶

配料:黄芪10克(保护阳气,提高免疫)、枸杞子10克(补肾滋阴)、肉苁蓉15克(补肾助阳)、肉桂 5克(引火归元,封藏阳气),1天1人量

做法:泡半小时,煮半小时,代茶服用

作用:补肾、藏阳

唐减减杂粮粥、有机燕麦片、有机敖汉小米、仿野生黄芪、枸杞、肉苁蓉等更多健康养生

好物可到天衡健康商城选购

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选购


点击

阅读原文

了解玉衡仿野生中药详情

标签: